教师风采

教师风采

严谨+浪漫+暖心=?她给你答案!

来源 : 学工办     作者 : 文字 | 施卓儿 陈雨欣     发布时间 : 2021-05-10     浏览次数 : 1295

La perfection n'est pas de ce monde, il te suffit seulement d'être au meilleur de toi-même.

“世界并不完美,只做最好的自己”


如同刚柔并济的法语一般
眼前的这位老师

外表浪漫,内在严谨

为师热情洋溢,治学沉着理性



成长于江南水乡

用脚步丈量世界的宽度

她既有江南女子的温柔婉约

也有西方文化的浪漫洒脱


她是学生前行路上的点灯人

也是中非文化交流的践行者

她就是首届“砺行奖教金”获得者、外国语学院法语系主任、非洲文学研究中心主任

汪琳


结缘法语——

“严谨的美和深远的内涵,都令我着迷” 


20年前,带着一丝“年少轻狂”,怀着“走遍半个地球”的远大理想,汪琳选择了法语专业。在大学里,她结识了《新大学法语》的主编李志清教授,“他总是不断地推着我往前走,努力发掘我的潜力”。在汪琳的记忆中,这位在法语教学界德高望重的教授对她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是她心目中真正的“人师”,在李教授的帮助下,汪琳在法语专业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热爱。



严谨,是汪琳对法语的第一印象,联合国将法语作为书写的第一语言,在很多国际性的大型会议上所签署的文件都会有第二份法语版作为备案。一系列表达情感、意境的词汇,总能精巧传神地表现出深邃的内心世界,捕捉到每个细微的变化。说起法语,汪琳的眼睛里仿佛闪着光。法语还是一门浪漫的语言,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司汤达的《红与黑》、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这些法语名著都在诉说着它的精彩,丰硕的文化成果和广博的文化内涵都深深地吸引着汪琳,引领着她在这浪漫与严谨并存的世界里不断深耕。 


汪琳前往南京参加G20国际货币体系研讨会 


在法国西布列塔尼大学学习法语文学、荣获首届全国法语写作大赛一等奖、为G20国际货币体系研讨会法国总统代表团担任翻译……七年的长途跋涉,让她在法语研究领域收获了丰硕的果实,她决定将这份对法语的热爱传递下去,在教育事业中一苇以航。


深耕教育——

“用一生的坚守,做一名有情怀的老师”


“学有师哉行有范,智无穷者爱无疆。”在浙江师范大学第六十五周年校庆之际,学校颁发了首届“砺行奖教金”,汪琳便是7位获奖者的其中一位。“非常感谢学校,这是对为人之师最好的褒奖,希望这个奖项能够鼓舞更多的老师”,汪琳激动地说。 


汪琳获首届“砺行奖教金”(左四为汪琳)


时间拉回到2008年,汪琳取得了中国海洋大学的硕士学位。担任过翻译和导游,做过外贸,研究生生涯带给她的,不仅仅是丰富的实践经历,还有更充足的思考时间。在尝试过多种职业后,汪琳渐渐明晰了自己的未来规划,最终选择扎根教育事业。“看着自己带出的学生一路成长,作为一颗螺丝钉,维护社会运转,并逐渐成为自己想成为的样子,这能带给我极大的成就感”,始终坚守着这一信念,从小在兰溪长大的汪琳选择回到家乡,在浙师播洒教育的种子。



她的课堂兼容并包,“中国几千年的悠久历史足够支撑我们与其他国家的文化进行对比和交流”,在教学中,她不断引导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并在此基础上将中法文化进行对比,在对比过程中逐渐找到中外历史的共通之处。


她的课堂感人心脾,她曾让学生将爱国动画《那年那兔那些事》翻译成法文,以诙谐幽默的方式讲述我国近现代历史事件和军事科技发展的艰辛历程。在翻译的过程中,同学们深深地被剧情所感动,不禁潸然泪下;她的课堂自由活跃,“想说就说,无论是用中文还是法语”,学生在课堂上可以畅所欲言,而不是局限于轮流回答的传统方式;她的课堂志在躬行,她带领学生实地考察,走进金华博物馆、琐园国际研学村、校史馆、非洲博物馆,引导学生不断地优化语言输出……


汪琳带学生参观非洲博物馆


汪琳带学生外出研学 


此外,她还牵头建立了法语系的专属公众号“法兰克芙尼”,用以保存学生的小组作业成果、实践学习经历等。对于学生的小组作业,她要求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不同的小组分工当中,给予学生更大的发挥空间。

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作为教育人,汪琳一直践行着“做一名有情怀的老师”这一信念。相比起物质上的回馈,她更青睐精神上的收获,她希望学生能够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并能不断地超越自我,这便是她作为师者的最大收获。


匠心育人——

“只要学生需要,我都会欢喜地奔向他们”


“在毕业晚会上,我突然意识到,这群孩子要离开我了”,谈到曾经担任过四年班主任的英语136班,汪琳忍不住哽咽起来。从大一到大四,她见证着孩子们一路蜕变,从青涩到成熟。虽已时隔多年,与英语136班的点滴,始终烙印在她的心中。


汪琳与英语136班的同学们


“人生那么漫长,你要从事自己喜欢的职业。”她鼓励学生挣脱束缚,寻找自己热爱的一片天地。面对教师行业逐渐饱和的现状,汪琳开展了各种各样的班会活动来拓展学生的视野:考证、旅游、科研、工作招聘、考研、国际志愿者班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让学生提前感受到不同选择的人生会有不一样的精彩。在班会上,她还给学生分享自己的穷游经历,教学生如何用最少的钱游玩最多的地方,教他们如何化淡妆、如何搭配服装……不管是在专业学习、未来规划,亦或是日常生活上,她事无巨细,像一位“知心大姐姐”一样陪伴在学生的身边。 


汪琳主持班会


除了班会,汪琳每周都会和一到两位同学进行独特的“约会”,动辄几个小时的谈话里,或讨论未来,或解答困惑,如醍醐灌顶、甘露洒心。她常与学生一起在初阳湖畔漫步,在咖啡吧谈心,在食堂品尝美食,疏导他们的忧愁,缓解他们的压力。在准备考研复试的过程中,只要学生有需求,她便会欢喜地奔向他们,给予他们耐心的指导,模拟面试场景。 



“学要好好地学,玩要好好地玩”,她坚持劳逸结合的教育方法,每次考试之后,汪琳常会带着学生一起出去放松,在休闲娱乐中储蓄前进的动力。她亦师亦友,即使毕业以后,她仍是学生的人生导师。就算远在大洋彼岸,他们之间的感情也从未中断。


非洲情结——

“热爱赋予了人生新的快乐”


来到浙师大工作之后,汪琳常常负责外事活动的翻译工作。在一次非洲研修班的翻译活动中,一位塞内加尔人向汪琳推荐了非洲文学书籍——《一封如此长的信》,这本书曾被评为20世纪12本非洲最佳书籍之一。正是这本书,叩开了她研究非洲文化的大门。 


汪琳参加国际研讨会


如果说法国文学让她陶醉于结构的缜密和语言的优美,那非洲文学则唤起了她心中最原始的感动,来自大洋彼岸的深情呼唤引起了她的情感共鸣,童年的记忆、学生离别时的不舍之情全都涌上心头。书中强烈的生命力让她内心久久难以平复,“我要回归到令我感动的事业中来!”她坚定了研究非洲文学的决心,并将这本书翻译成中文,把来自大洋彼岸的感动带给更多的中国读者。

“整本书充满力量”“译文优雅恬淡,非常舒适”“坚硬、明朗、通达”,汪琳翻译的《一封如此长的信》受到了读者的连连好评。而这些真挚的评论,也给予了汪琳极大的感动和力量,促使她继续前行。 


读者的评价 


不变的热爱与不懈的追求,让她在非洲研究领域不断攀登。近三年来主持非洲文学相关的教育部人文社科与浙江省哲社重点项目各一项;出版《非洲文学批评史稿》《一封如此长的信》《曼丁之狮——非洲民间故事精选》《老人的智慧 非洲民间故事精选》等译著;发表《从“黄金时代”到末日危机——塞内加尔电影六十年》《阴影中的女斗士:玛利亚玛·芭》《文学翻译助力一带一路中非文化交流》《20世纪6090年代东非英语文学的历史嬗变》《非洲文学中文化身份的困惑与重构》《种族隔离与后种族隔离——战后南非现实主义文学述评》等相关文章。



也许是为了实现年少时想要走遍半个地球的理想,她的足迹遍布非洲、美洲、欧洲、亚洲。对她而言,旅行是一个给心灵放假的过程,沿途中的风景、遇见的人或事,都能为她“续电”。“走过的地方,总在提醒着我自己的渺小,让我更加感恩生命的存在”,汪琳的旅行经历也深深地影响着她的学生,从一个人的自在独行,到现在一群人的扬帆起航。她的学生正承载着她20年前的理想,在更广袤的大地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在汪琳眼中

教师与医生的本质是相同的

虽然不能像医生那样救人于水火

却能于润物细无声中影响人的一生


为人师者,莫失乎爱

正是怀揣着对学生的爱与责任

她一路播撒,一路收获

迎来繁花似锦